中國農(nóng)歷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飲食習俗。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贊美月餅,從中可知宋時的月餅已內(nèi)有酥油和糖作餡了。到了元代,相傳人們曾利用饋贈月餅的機會,在月餅中夾帶字條,約定八月十五夜,同時行動,殺死趕走蒙古“韃子”。到了明代,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更加普遍。明·沈榜《宛署雜記》載:“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br>
《酌中志》說:“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如有剩月餅,乃整收于干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分用之,曰團圓餅也?!苯?jīng)過元明兩代,中秋節(jié)吃月餅、饋贈月餅風俗日盛,且月餅有了“團圓”的象征義。經(jīng)清代到現(xiàn)代,月餅在質(zhì)量、品種上都有新發(fā)展。原料、調(diào)制方法、形狀等的不同,使月餅更為豐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蘇式、廣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種。月餅不僅是別具風味的節(jié)日食品,而且成為四季常備的精美糕點,頗受人們歡迎。
月餅一詞早見于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五仁餅等同時存在,并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jié)吃。至于月餅這個名詞的來歷,已無從考證。但是北宋文人蘇東坡留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名稱的來源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jù)。

民間傳說慈禧非常喜歡吃月餅的。不過,因為“月餅”和“月病”音近,慈禧又是女人,認為不雅,于是改名為“月菜糕”。中秋節(jié),在慈禧執(zhí)政時期,可是大日子,共有三天。八月十四是“迎月”,八月十六是“送月”,這三天都是中秋節(jié)。

讓華美君來告訴你2019年月餅券有什么選擇!2019年,華美月餅券都有哪些更新改良?

-/gbacce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