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
沙拐棗種子基地,白城沙拐棗種子,沙拐棗種子功效,沙拐棗種子基地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沙拐棗多生于流動沙丘、半流動沙丘或石質地,在沙礫質戈壁、干河床和山前沙礫質洪積物坡地上也能生長。具有抗風蝕、耐沙埋、抗干旱、耐脊薄等特點,枝條茂密,萌蘗能力強,根系發(fā)達,能適應條件極端嚴酷的干旱荒漠區(qū),是荒漠區(qū)典型的沙生植物。
扦插繁殖:扦插一般在3-5月進行,剪取15-20厘米長的插穗,將插穗的下切口削成斜面,切口應平滑,先用木棒按5-8厘米株行距插孔,再將插穗插深4-6厘米,按實后澆一次透水,床土可10天澆灌一次并澆透,扦插成活率達80%以上。
早熟的沙拐棗
早熟和子孫萬千,是大多數荒漠植物的生存策略。一棵當年栽植的沙拐棗,從種子發(fā)芽開始算起,也就是一年半時間,已經花枝招展,果實累累的樣子了。這樣的表現,才能在嚴酷的荒漠環(huán)境里繁衍生息不絕,也能彌補自身壽命不長的缺憾。
沙拐棗種子對水氣調節(jié)敏感.發(fā)芽試驗以沙床為好.種子萌發(fā)的溫度范圍為15~50,恒溫35℃發(fā)芽率高.光照對種子萌發(fā)沒有影響.經剪果角和切子葉處理后,種子發(fā)芽率可分別比對照提高20.3%和18.4%,效果理想.初次計數以3天,末次計數以14天為宜.
以系統(tǒng)揭示其表型變異程度和變異規(guī)律為目的,對河西走廊沙拐棗天然分布區(qū)的7個群體的種子長,種子寬,種子長寬比,千粒重等4個種子表型性狀進行了觀測,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較,相關分析等多種方法分析了表型變異及規(guī)律.方差分析結果表明:除種子長外,其余各種子性狀在群體間存在顯著差異;種子長,種子寬,種子長寬比和千粒重的變異系數為:8.21%,11.25%,13.08%,15.98%;種子長,種子寬,種子長寬比,千粒重之間有著極顯著的相關性(P<0.01);種子千粒重與各地理生態(tài)因子呈極顯著相關性,種子長寬比與溫度相關顯著.
沙棗樹種子怎么種植?栽種沙棗種子時,可以選擇有機質含量較為豐富、土質較為疏松的沙壤土作為栽種土壤,同時在栽種前需要將沙棗種子浸泡在清水中,幫助種子盡快的發(fā)芽,然后在種子發(fā)芽后將其播撒在土壤中,使用適量的細土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