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品名稱 |
貝母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貝母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中品?!侗静萁?jīng)集注》釋其名,謂根“形似聚貝子,故名貝母?!币蚨糯惸妇摺熬圬愖印毙螒B(tài)的,包括了葫蘆科Cucurbitaceae的假貝母Bolbostemma paniculatum (Maxim.) Franquet ,如陸璣《詩疏》云:“葉如栝樓而細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本草圖經(jīng)》中蔓生“貝母”的附圖也與之相符。
貝母莖直立,不分枝,一部分位于地下?;~有長柄;莖生葉對生、輪生或散生,先端卷曲或不卷曲,基部半抱莖。花較大或略小,通常鐘形,俯垂(但在受精后花梗逐漸向上,在果期直立),輻射對稱,少有稍兩側對稱,單朵頂生或多朵排成總狀花序或傘形花序,具葉狀苞片;花被片矩圓形、近匙形至近狹卵形,??亢?,內(nèi)面近基部有一凹陷的蜜腺窩;雄蕊6枚,花藥近基著或背著,2室,內(nèi)向開裂;花柱3裂或近不裂;柱頭伸出于雄蕊之外;子房3室,每室有2縱列胚珠,中軸胎座。蒴果具6棱,棱上常有翅,室背開裂。種子多數(shù),扁平,邊緣有狹翅
伊貝母產(chǎn)區(qū)主要在新疆,其基原植物主要由2個栽培及產(chǎn)量大的伊貝母和新疆貝母組成。伊貝母在新疆具有較長的栽培歷史,并曾被引種到其他貝母產(chǎn)區(qū),如陜西太白縣、湖北五峰縣等地。該種以其葉寬大,多互生,葉和苞葉先端不卷曲; 花黃色,無方格斑紋,花絲光滑等特征而不同于新疆地區(qū)甚至中亞地區(qū)的其他貝母屬種類
伊貝母在栽培條件下表現(xiàn)出一些變異,如在栽培植株中曾記錄了一花柱柱頭裂片長達9 mm、下葉對生的植株。該種花顏色在不同開放時期表現(xiàn)出一定的變化規(guī)律,在開放初期花為黃色,中期花被片出現(xiàn)紅色斑塊,花被片將萎謝時呈藍色。此外,該種的葉片形狀也不是十分穩(wěn)定,如橢圓形葉在栽培后可以變成披針形葉
平貝母。本種在東北廣泛栽培,有一定產(chǎn)量。東北產(chǎn)的另一種貝母——輪葉貝母,屬多鱗片組,化學研究表明,其鱗莖中幾乎不含生物堿,因而不宜作貝母用。植株較高大,葉多輪生或對生;花柱具乳突等是平貝母的主要鑒別特征
湖北貝母是近年來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栽培比較廣泛的一種貝母。產(chǎn)量很大,其商品量僅次于浙貝。該種與天目貝母在形態(tài)上沒有明顯差異??紤]到湖北貝母栽培較廣,研究深入,并已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版一部中。湖北貝母以葉較寬,通常3–7枚輪生,苞片先端卷曲,花梗長1–2 cm以上而不同于天目貝母。值得注意的是蒲圻貝母鱗莖的化學成分十分特,但形態(tài)上卻與天目貝母和湖北貝母十分接近,僅在生境方面有一定的差異,前者主要生長在海拔200–400 m的低山地區(qū),而后兩者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 m左右的山地。需進一步研究來確定蒲圻貝母的分類地位。蒲圻貝母的栽培范圍也有限,其藥用價值待研究
———— 認證資質 ————
最近來訪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