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名稱 |
黃花風鈴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黃花風鈴木屬落葉喬木,高4~5m,樹皮有深刻裂紋,莖干枝條輕軟纖細紋路清晰;葉對生,紙質有疏鋸齒,掌狀復葉,柄長,小葉4~5枚,五葉輪生,卵狀橢圓形,全緣或疏齒緣,全葉被褐色細茸毛,先端尖,葉面粗糙;先花后葉,春季約3~4月間開花,花期較短,約10~15天,圓錐花序,頂生,花兩性,萼筒管狀,不規(guī)則開裂,花冠金黃色,漏斗形,長2.5~8cm,也像風鈴狀,五裂,花緣皺曲,但為兩側對稱花,甜香,雄蕊4枚,二強,不;子房二室,果實為蓇葖果,長條形向下開裂,長18~25cm,有許多絨毛以利種子散播,種子具翅。
黃花風鈴木會隨四季變換不同風貌的彩衣,春天稀疏枝葉搭配著密集漂亮的風鈴狀黃花,色彩鮮艷奪目,花團繽紛錦簇,形成一片金黃亮麗的花海,形態(tài)分外優(yōu)美迷人,也是春天來臨時的指標花卉;夏天萌生的嫩芽伴著吊在枝椏上的莢果,接著便是翅果紛飛;秋天枝繁葉茂,一片綠油油欣欣向榮的景象;冬天枝枯葉落,別有一番滄桑凄涼之美,在春、夏、秋、冬展現(xiàn)出四季分明的特風味。
黃花風鈴木的生物生態(tài)特性奠定它在園林中的觀賞價值,在我國臺灣臺南種植廣泛,并呈現(xiàn)出優(yōu)美的園林景觀效果。目前在我國人們已經注意到其的觀賞和應用空間,并逐步運用到造園當中。在園林中,可用于行道樹,庭園樹,景觀樹,綠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及造林等。
黃花風鈴木作為庭院樹和景觀樹時,可孤植或叢植、對植。每當寒冬已盡、氣溫漸暖時,不經意間,一昂首,可看到一大片絢麗無比的黃花———黃花風鈴木,悄悄的拉開花神饗宴的序幕。不管是單置于草地上還是點綴于其它樹種中間,都很能吸引人們的眼光,令人驚艷。用于公開活動或公園等入口處亦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臺灣成大校園會議廳及活動中心區(qū)均用亞歷山大椰子、黃花風鈴木搭配強調入口;竹崎親水公園的入口處,栽植有十余株的黃花風鈴木,花朵盛開時,滿樹綻放出朵朵的黃花,煞是美麗,非常吸引路人的目光。黃花風鈴木作為風景綠化樹種造林時,可片植或群植,或與其它樹種混植。純林片植或群植時,易呈現(xiàn)出明顯的景觀效果,春季3月,花就如同黃色風鈴般掛滿樹稍,繽紛的花團將枝條塞得滿滿的,黃花爛漫,在藍天下格外耀眼燦爛。黃花風鈴木除了花海壯觀外,其種子的數量也有過之而無不及?;ㄩ_匆匆,約10天的短暫花期過后,黃花風鈴木一下子就換上了綠衣裳,掛起細長飽滿的莢果,在夏風中搖曳著仿佛宣告著的豐收。接著就到了黃花風鈴木翅果紛飛的時間了,具兩片薄膜的種子通常會直接掉落在樹下,上百萬粒種子同時鋪陳在地面,綠地都變成雪花花一片,別具韻味。
生產中為避免保存不當種子失活通常采用“即采即播”的方法。但也有研究表明,用0.5%硫脲和40℃清水浸種4h,能明顯促進黃花風鈴木種子發(fā)芽,有利于幼苗生長。播種密度為1000粒/m2,均勻播撒在播種基質表面,其上覆一層細土,以看不見種子為宜。置于陰棚內保溫,淋水保持基質濕潤,大約播種1周后即可發(fā)芽。
當苗高超過20cm或小葉達5枚且完全展開時,即可進行大田栽植。宜選擇土質中性至微酸性,疏松肥沃、排水灌溉條件良好的圃地,按1.0m~2.0m×1.5m株行距定植,打穴規(guī)格為40cm×40cm×30cm,每公頃根據需要種植3333~6666株,每穴施0.25~0.50kg有機肥作為基肥,與泥土拌施。種苗前,去除營養(yǎng)袋,覆土并壓實后澆透定根水。幼苗期要加強培育,不定期進行除草。
黃花風鈴木在春季至秋季生長旺盛,因此宜重施夏秋肥,輕施春冬肥,有機肥與無機肥共同施用,以快速形成樹冠。培育年,宜采取薄肥多施的辦法,每15d即可施用復合肥75~120kg/hm2,在季末撒施或埋施有機肥150~240kg。培育第二年后,苗長至2m以上,此時每年夏秋季每月應施復合肥2次,每季施用有機肥1次,用量為300~450kg/hm2;冬秋季施一次復合肥和有機肥即可,足夠肥料以供黃花風鈴木快速形成樹冠。
黃花風鈴木春季新葉萌發(fā)時,易受病蟲害侵害。比如葉斑病可交替噴施70%甲基托布津粉劑800倍液和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 600 倍液,效果顯著;蟲害可使用菊酯類農藥,如萬靈粉劑 2000 倍液或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每 7~10d 噴施1次,連噴 3~4 次效果更佳。
———— 認證資質 ————
最近來訪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