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品名稱 |
漆樹,大木漆,小木漆,山漆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選擇好造林地。漆樹是陽性樹種,喜溫暖濕潤、背風向陽的環(huán)境。因此,漆樹造林地要選在土壤肥沃疏松、水分供應充足且能排水、相對濕度較大的地方。凡是能生長麻櫟、白楊、化香、核桃、杉木等樹木的地方,一般都可以種漆樹。山頂瘠薄地、迎風坡地、低濕地和黏重土壤,不宜種漆樹。
漆樹,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樹的汁液有毒,對生漆過敏者皮膚接觸即引起紅腫、癢痛,誤食引起強烈刺激,如口腔炎、潰瘍、嘔吐、腹瀉,嚴重者可發(fā)生中毒性腎病。我國對于漆樹的栽培,在春秋(公元前景8-5世紀)即已開始,到西漢時代已從事大面積造林。如《史記·貨殖傳》記有“陳夏千畝漆 ……此其人一千戶侯等”。四川漆樹的人工造林雖無史實可考,但從目前殘存的人工栽培的古樹大木推斷,至少在300年前已有人工栽植。從本世紀70年代在川東南地區(qū)飛機播種營造了大片漆林和漆、華山松混交林。同時,還大量營造了人工漆林建設生產(chǎn)基地。生漆生產(chǎn),正從依賴、利用自然資源向建立人工林商品生產(chǎn)基地方向轉(zhuǎn)化。
漆樹主要分布于亞洲溫暖濕潤地區(qū),在我國,東經(jīng)97o~126o,北緯19o~42o之間的廣大區(qū)域都有生長,秦嶺、大巴山、武當山、巫山、武陵山、大婁山、烏蒙山等山脈一帶為集中,是我國漆樹的中心產(chǎn)區(qū)。
漆樹在四川境內(nèi)分布于東經(jīng)101o~110o,北緯26o~33o之間。主要集中分布在盆地邊沿的龍門山、米倉山、大巴山、巫山、婁山山地,次為岷山、邛崍山、涼山山地。其集中分布和中心產(chǎn)地亦是全國的集中分布和中心產(chǎn)區(qū)。垂直分布范圍為海拔200~2500m。因品種和地理位置不同而有:大木漆為550~2500m,西部地區(qū)高可達3500m;小木漆為200~2500m,西部地區(qū)高可達2300m。其垂直分布幅度為全國之冠。
漆樹在四川的水平-垂直分布范圍,跨越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地帶,上限可達暗針葉林下段,足見為一適應性較強的落葉闊葉樹種。按品種的主要分布與適生區(qū)來考查,小木漆主要分布并適生于川南地區(qū)信其它盆沿山地的亞熱帶低山常綠闊葉林地帶,其常見伴生樹種有樟、楠、栲及杉木、馬尾松;大木漆主要分布并適生于川東北及川西南山地的常綠和落葉闊葉混交林地帶,其常見伴生樹種有青岡、包石櫟類、樺木、華山松等。根據(jù)四川的20多個生漆主產(chǎn)縣的氣象資料,分布區(qū)年平均氣溫在8~17oC,年降水量1000~1600mm,年平均相對濕度70~85%。
一般一年生漆樹苗高70-100厘米,地徑1厘米以上,可用于造林漆是中國古老的經(jīng)濟樹種之一,籽可榨油,木材堅實,為天然涂料、油料和木材兼用樹種。漆液是天然樹脂涂料,素有"涂料"的美譽。,
注意栽種方法。種漆樹以晚秋和早春季節(jié)為好, 種前要先整地。要挖大穴栽植,一般大木漆樹每畝可栽80 株, 小木漆樹每畝可栽120~150 株,可以混交栽種。在漆樹幼林地,可以實行林糧或林油間種,提高土地利用率。前3 年可以間種一些花生、黃豆、綠豆、蠶豆、油菜等。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肥地,促使漆樹旺盛生長。在停止間種后,要注意鋤草、松土、施肥。這樣,一般在四五年后,漆樹就可以長成,開刀割漆,產(chǎn)量會逐年提高。加強管理方法。頭幾年,幼林抵抗能力弱,要及時撫育管理,做好松土、除草、施肥、抹芽等工作。漆樹的嫩皮、幼芽,牛羊都喜歡啃吃,因此要嚴禁在幼林地里放牧。加強管理方法。頭幾年,幼林抵抗能力弱,要及時撫育管理,做好松土、除草、施肥、抹芽等工作。漆樹的嫩皮、幼芽,牛羊都喜歡啃吃,因此要嚴禁在幼林地里放牧。
漆樹在歷史上是主要的鹽運集散地,是自貢通往宜賓的鹽運必經(jīng)通道。在清咸豐年間,自貢鹽商顏昌英、李振亨在此捐資修路,買通鹽運通道,并修建了一座功德碑“樂善坊”。樂善坊便成了這條鹽馬古道上的一個主要驛站,它的呈現(xiàn)把早記錄“自貢”二字的史籍向前推了60年,對研討清代自貢的鹽運、鹽業(yè)文化、城市發(fā)展史具有的作用,是自貢又一文化符號。 漆樹位于自貢市自流井區(qū)漆樹鄉(xiāng),樂善坊便坐落在漆樹鄉(xiāng)俞沖社區(qū)街道旁,始建于清咸豐元年(1851),是自流井區(qū)現(xiàn)存體量小的牌樓式石碑。解放后,由于漆樹鄉(xiāng)俞沖社區(qū)(漆樹凼)多次城鎮(zhèn)變更,土地產(chǎn)權(quán)產(chǎn)生變革,樂善坊所在地被劃為居民住房用地,樂善坊被作為隔墻修建在民居住房內(nèi),只余下寶頂留在屋頂外。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期間,樂善坊藏在屋內(nèi)未被發(fā)明。
漆樹(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Stokes)F.A.BarkL.)為漆樹科漆屬落葉喬木,是我國重要的特用經(jīng)濟樹種之一,栽培歷史悠久,分布地區(qū)很廣,長城以南各地都有生長。生漆是優(yōu)良的涂料,具有防腐、耐酸、耐高溫和絕緣等優(yōu)良特性和容易結(jié)膜、干燥、遮蓋力強的特點,在工業(yè)、民用等方面用途廣泛。制成許多工藝品如福州的脫胎漆器、北京的雕漆等,色澤鮮明,歷久不變,富于藝術(shù)價值,并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從中果皮取得的漆蠟及種核榨取的漆油,都為工業(yè)原料。木材堅硬致密,耐水濕,保存期長,可供家具及裝飾材用。能涂鴉、能粘連、能成膜、能髹飾的生漆特性是漆工藝起源、發(fā)展的先決條件。漆文化的物化技術(shù)很可能用于生漆調(diào)和顏料髹涂器物,生漆所具有的粘結(jié)力、裝飾性以及保護性等物性與原始生活資料整合、再融入器具的公用性、注入人類的審美體驗和情感,孕育產(chǎn)生了漆器,使漆器具有了文化的象征,了漆文化發(fā)展的先河。漆液是天然樹脂涂料,素有“涂料”的美譽。
1漆樹的形態(tài)特征與生態(tài)習性 漆樹為落葉喬木,高達20m。樹皮灰白色,粗糙,呈不規(guī)則縱裂,小枝粗壯,被棕黃色柔毛,后變無毛,具圓形或心形的大葉痕和突起的皮孔;頂芽大而顯著,被棕黃色絨毛。奇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常螺旋狀排列,有小葉4~6對,葉軸圓柱形,被微柔毛;葉柄長7~14cm,被微柔毛,近基部膨大,半圓形,上面平;小葉膜質(zhì)至薄紙質(zhì),卵形或卵狀橢圓形或長圓形,長6~13cm,寬3~6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偏斜,圓形或闊楔形,全緣,葉面通常無毛或僅沿中脈疏被微柔毛,葉背沿脈上被平展黃色柔毛,稀近無毛,側(cè)脈10~15對,兩面略突;小葉柄長4~7mm,上面具槽,被柔毛。圓錐花序長15~30cm,與葉近等長,被灰黃色微柔毛,序軸及分枝纖細,疏花;花黃綠色,雄花花梗纖細,長1~3mm,雌花花梗短粗;花萼無毛,裂片卵形,長約0.Smm,先端鈍;花瓣長圓形,長約2.Smm,寬約1.2mm,具細密的褐色羽狀脈紋,先端鈍,開花時外卷;雄蕊長約2.5mm,花絲線形,與花藥等長或近等長,在雌花中較短,花藥長圓形,花盤5淺裂,無毛;子房球形,徑約1.5mm,花柱3。
果序多少下垂,核果腎形或橢圓形,不偏斜,略壓扁,長5~6mm,寬7~8mm,先端銳尖,基部截形,外果皮黃色,無毛,具光澤,成熟后不裂,中果皮蠟質(zhì),具樹脂道條紋,果核棕色,與果同形,長約3mm,寬約5mm,堅硬。
育苗環(huán)境概況 小隴山百花林場位于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qū)利橋鄉(xiāng)境內(nèi),東經(jīng)106°15’~106°30’,北緯34°16’~34°25’之間,地處秦嶺南麓中山峽谷地貌區(qū),屬嘉臨江上游紅崖河源頭區(qū)。地勢西北向東南傾斜,坡度在26?!?5。之間,海拔1442~2489m之間,境內(nèi)有一條由北向南走向的溝系,構(gòu)成相對立的紅崖河支流水系。境內(nèi)屬暖濕帶大陸季風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0.9℃,相對濕度69%,極端高溫38.3℃,極端低氣溫零下18.2℃,無霜期184d,平均日照2098.7h,年降水量800mm。土壤以山地棕壤及山地褐土為主。
———— 認證資質(zhì) ————
最近來訪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