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品名稱 |
枸橘苗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枳(學名:Poncirus trifoliata (L.) Raf)是蕓香科,枳屬小喬木,高可達5米,樹冠傘形或圓頭形,別稱枸橘。枝綠色,葉柄有狹長的翼葉,通常指狀3出葉,小葉等長或中間的一片較大,對稱或兩側(cè)不對稱,嫩葉中脈上有細毛,花單朵或成對腋生,花有大、小二型,花瓣白色,匙形,花絲不等長。果近圓球形或梨形,大小差異較大,果頂微凹,有環(huán)圈,果皮暗黃色,粗糙,果心充實,果肉含粘腋,微有香櫞氣味,甚酸且苦,帶澀味,有種子;闊卵形,有粘液,5-6月開花,10-11月結(jié)果。
枳的名稱,早見于《周禮》(戰(zhàn)國后期約公元世紀)“橘逾淮而北為枳,……此地氣然也。”也見于《山海經(jīng)》(戰(zhàn)國后期作品,可能比《周禮》稍后)的北山經(jīng)“北獄之山,多枳棘剛木?!薄吨芏Y》與《山海經(jīng)》所稱的枳,按其地理分布來說就是中國植物志所理解的枳。直至公元九世紀以前,中國古代書冊所載的枳,大抵都指同一植物從蘇頌《圖經(jīng)本草》(公元1061年)以至明、清兩代各家本草所稱的枳(包括枳實和枳殼),有時還指的是柑橘屬某些種類,例如香橙,甚至是酸橙,紹興校定《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公元1159年)與《四部叢刊》影印金泰和甲子版兩書中的汝州枳殼圖都已公認為本志所理解的枳,至于紹興校定本與甲子版的成州枳實圖二者有些差別,但二者的果都是無毛的。有中國柑橘園藝學者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了成熟果變?yōu)闊o毛的枳的一個類型,因而就不能一概而論地說果無毛的就不是本志所理解的枳。據(jù)此,紹興校定本的成州枳實圖以其植株較矮小,枝曲折,刺粗而長,3小葉等特征不可能是柑橘屬植物,更不可能是香橙。至于甲子版的那幅圖,除了它的葉不大象指狀3出葉之外,也不能排除它不是枳。(當然是屬于柑橘屬植物的可能性較大)。有調(diào)查還發(fā)現(xiàn)了枳的常綠類型,以及具單小葉及2小葉的自然雜交枳類,使我們對于枳的生物學特性有了進一步了解。以前認為“冬不落葉”的,或“葉為單葉”(應該是單小葉)的都不會是枳的考證,值得重新考慮。
枸橘一名,始見于韓彥直《橘錄》(公元1178),至清吳其?!吨参锩麑崍D考》(公元1848年)為止,其間各家本草所稱的枳與枸橘,有的是指柑橘屬植物,有的是指枳屬。李時珍《本草綱目》(公元1578年)中的枳,其插圖顯然是柑橘屬植物,其文載所稱的枸橘“樹葉并與橘同,結(jié)實大如彈丸,形似枳實,而殼薄不香”,則很難說是枳屬植物了。
枳是小喬木,株高1-5米不等,樹冠傘形或圓頭形。枝綠色,嫩枝扁,有縱棱,刺長達4厘米,刺尖干枯狀,紅褐色,基部扁平。葉柄有狹長的翼葉,通常指狀3出葉,很少4-5小葉,或雜交種的則除3小葉外尚有2小葉或單小葉同時存在,小葉等長或中間的一片較大,長2-5厘米,寬1-3厘米,對稱或兩側(cè)不對稱,葉緣有細鈍裂齒或全緣,嫩葉中脈上有細毛。
花單朵或成對腋生,一般先葉開放,也有先葉后花的,有完全花及不完全花,后者雄蕊發(fā)育,雌蕊萎縮,花有大、小二型,花徑3.5-8厘米;萼片長5-7毫米;花瓣白色,匙形,長1.5-3厘米;雄蕊通常20枚,花絲不等長。
果近圓球形或梨形,大小差異較大,通??v徑3-4.5厘米,橫徑3.5-6厘米,果頂微凹,有環(huán)圈,果皮暗黃色,粗糙,也有無環(huán)圈,果皮平滑的,油胞小而密,果心充實,瓢囊6-8瓣,汁胞有短柄,果肉含粘液,微有香櫞氣味,甚酸且苦,帶澀味,有種子20-50粒;種子闊卵形,乳白或乳黃色,有粘液,平滑或間有不明顯的細脈紋,長9-12毫米。花期5-6月,果期10-11月。
枳性喜光、溫暖環(huán)境,適生光照充足處。也較耐寒,但幼苗需采取防寒措施,喜濕潤環(huán)境,怕積水,喜微酸性土壤,中性土壤也可生長良好。
藥用:枳性溫,味苦,辛,。舒肝止痛,破氣散結(jié),消食化滯,除痰鎮(zhèn)咳。中醫(yī)用以治肝、胃氣、疝氣等多種痛癥,枳實與其他中藥配伍,對治療子宮脫垂和脫肛,有顯著效果。枳殼制劑的靜脈注射對感染性中毒、過敏性及藥物中毒引致的休克都有一定療效。
———— 認證資質(zhì) ————
最近來訪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