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是一個很難界定的標準。因為這雖然看起來是每個人內在的特質,但又確確實實是受外部社會環(huán)境變化引起的。
隨著社會越來越穩(wěn)定,隨之而來的另一面就是的流動性降低。這讓很多人看不到“知識改變命運”的希望感,進而產生抑郁情緒。越來越多的在面對現(xiàn)實的時候有了更強的無力感甚至是絕望感。比如所謂的“空心病”、“1/4人生危機”等階段性問題都與此有密切關系。有這些感受并不是因為他們做錯了任何事。
網(wǎng)友ya2Q7r-11-08
我是一名剛入學的,在高三時就有這樣的情況,非常困,幾乎每節(jié)課都困,然后課后又后悔沒認真聽講,但就是沒有辦法制止,我以為是高中睡眠不足,但是到了大學,盡管我感覺睡得不少,結果還是這樣,大學課程一節(jié)比較長,完全有可能困一節(jié)課,非常疲勞,總是睡不醒,特別困,請問一下老師,這是一種什么心理狀態(tài)
劉聰文心理老師 -11-0373
一方面技術及科學的發(fā)展使得相對簡單的勞動都被機械機器所替代,留個人的都是比以前更高難度的工作和學習內容,這也意味著更大的壓力。
同時,各類教育醫(yī)療資源分配不平等、地區(qū)發(fā)展差異等,也都導致了更多的社會沖突和一定程度的無力感。伴隨而來的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社會現(xiàn)象也一定程度上使得特定人群不得不承受更大的情緒情感壓力。
此外,很重要的一點在于,隨著大家對于心理健康及精神衛(wèi)生的了解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能意識到哪些是心理問題、抑郁、焦慮,因此出現(xiàn)了統(tǒng)計偏差。
抑郁本身就是基于每個人的主觀情緒體驗判斷的。所以,建議不忽視任何求助的信號,而誤以為對方是“裝”的。
當然,不少心理問題本身都具有一定的“次級獲利”(secondary gain),即因為患有心理問題而獲得的好處,比如身邊人的關注、休息、更低的期待等等。幫助對方認可這些次級獲利,并確保對方在脫離心理問題的前提下,依舊甚至能獲得更多的積極反饋才是更有效的。
查看此問題的另外8個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