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品名稱 |
重茬死棵120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guó) |
水分 |
34 |
黃精炭疽病:
主要危害葉片,果實(shí)亦可感染。感病后葉尖、葉緣先出現(xiàn)病斑。初為紅褐色小斑點(diǎn),后擴(kuò)展成橢圓形或半圓形,黑褐色,病斑中部稍微下陷,常穿孔脫落,邊緣略隆起紅褐色,外圍有黃色暈圈,潮濕條件下病斑上散生小黑點(diǎn)。病原為半知菌亞門,腔孢綱,黑盤孢目,刺盤孢屬真菌。
發(fā)生特點(diǎn):4月下旬始發(fā),8 - 9月為嚴(yán)重。有逐年加重的趨勢(shì)
黃精
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走,肥大肉質(zhì),黃白色,略呈扁圓柱形。有數(shù)個(gè)莖痕,莖痕處較粗大,粗處直徑可達(dá)2.5厘米,生少數(shù)須根。莖直立,圓柱形,單一,高50~80厘米,光滑無毛。葉無柄;通常4~5枚輪生;葉片線狀披針形至線形,長(zhǎng)7~11厘米,寬5~12毫米,先端漸尖并卷曲,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ㄒ干?,下垂,花梗長(zhǎng)1.5~2厘米,先端2歧,著生花2朵;苞片小,遠(yuǎn)較花梗短;花被筒狀,長(zhǎng)8~13毫米,白色,先端6齒裂,帶綠白色;雄蕊6,著生于花被管的中部,花絲光滑;雌蕊1,與雄蕊等長(zhǎng),子房上位,柱頭上有白色毛。漿果球形,直徑7~10毫米,成熟時(shí)黑色?;ㄆ?~6月。果期6~7月。
種植方法.
根狀莖繁殖 于晚秋或早春3月下旬前后,挖取地下根莖,選擇先端幼嫩部分,截成數(shù)段,每段有3-4節(jié),傷口稍加晾干,按行距50-50厘米,株距50-50厘米,深12厘米種植于整好畦內(nèi),覆土5-7厘米,稍加鎮(zhèn)壓,使土壤保持濕潤(rùn)。于秋末種植的,應(yīng)在上凍后蓋一些牲畜糞或圈肥,以利保暖越冬,第2年化凍后,將糞塊打碎,摟平,出苗前保持土壤濕潤(rù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