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
正規(guī)古錢幣,古錢幣合理價位,先秦古錢幣,正規(guī)古錢幣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為復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并行。
發(fā)掘品偽銹作法有兩種:
(1)將偽品錢幣放人醋酸中,埋入地下,迅速生成銹色;
(2)將偽品放入鹽囪砂(氯化氨)、錫綠(硫酸銅)、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銅腐蝕成舊色,然后用膠水往錢幣上面粘銹。
我國金屬鑄幣的一大特點就是有銘文書寫,可以說,每一種錢幣文字的字體各有特征,不同時代的鑄幣銘文,有不同的書寫風格。根據這些特征可檢驗是否為同時代的錢幣。另外,在注重各種錢文特點的同時,還可找出錢文的演變過程和變化的規(guī)律。這些規(guī)律和特征可以作為鑒定古錢真?zhèn)蔚囊罁?br/>
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等金屬鑄幣上的文字是用大篆來書寫的。秦漢時期,錢文書體屬小篆范疇,如半兩、五銖,但已有漢隸風格,其中莽錢為懸針篆。魏晉南北朝書體復雜。唐代錢幣為八分隸書,唐代以后隸書盛行,五代十國主要為真、篆、隸三種。北宋錢幣則有篆、隸、真、行、草。自南宋光宗紹熙以后至元、明、清,錢文均以楷書(真書)為主,間或篆、隸書體。因為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錢文又有蒙、滿、回、黨項(西夏)等少數民族文字。
從版別上辨別古錢主要的辦法是除了多看錢譜之外,要多接觸實物,以熟悉各個朝代的錢幣真品。不但要注意品,更要注意大量的普通品種。因為這些普通品很少偽品,能真實地反映各個歷史時期的錢幣特征。如戰(zhàn)國時期刀布形制特殊,造偽者只好用真品翻砂制造贗品,其破綻在于翻砂鑄造后的錢幣偏小,較為厚重,文字膚淺,銅質粗糙,銹色不對且易脫落。而且刀幣在鑄造時其澆口在刀環(huán)上,布幣的澆口在首端,出落后基本不作修整,保持自然狀態(tài),而造假者往往為了品相美觀,將刀幣、布幣邊緣磨光滑,實際上是畫蛇添足,露出了破綻。再如會昌開元,因揚州已以昌字紀年,放不在再紀地,如發(fā)現背“揚”字者,無論傳世品還是出土品均應將其視為偽品。因北宋各代和清咸豐錢幣版別為復雜,也是造假者競相仿制的對象,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應對它們的形制多加分析,掌握特征,以防上當受騙。
齊、燕、趙等國的刀幣,韓、魏、秦等國的布幣等年代久遠,比圓形錢,價格昂貴。存世數量少的錢幣還有唐代叛軍史思明洛陽后鑄的“得壹元寶”,后發(fā)現“得壹”兩字不吉利,便改為“順天”,鑄“順天通寶”。這兩種錢幣傳世很少,“得壹元寶”尤其,為稀世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