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
名家瓷器,瓷器鑒定服務,武漢瓷器,名家瓷器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市場上有一些帶“官”字款的瓷器明顯是贗品。宋代官窯瓷器沒有“官”字款,原因是宋代官窯瓷器都是單色釉,另外,官窯瓷器只供使用,所以沒有“官”款是一般規(guī)律。五大窯中定窯有“官”字款,因為它是民窯,專為燒造瓷器,是應該有個標志的。鈞瓷多為花盆宋徽宗喜歡養(yǎng)花,建了一個大花園,花盆多用鈞窯。鈞窯瓷器的特點是釉厚,形成了特有的紋路,叫做“蚯蚓紋”。這種紋路,后仿的瓷器很難做到。鈞窯瓷器上面的編號,從1到10號,1號大,10號小。而后仿的“鈞瓷”,其編號正與之相反。
明清時期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主要有爐、觚、瓶、大小盤、碗、罐等。胎體總的來說較細膩,大器如爐、大盤、觚等胎體厚重,小器如小盤、碗等胎體則較輕薄。釉色多白中閃青,釉層稀薄。青花料應是浙料和石子青兩種并用,致使發(fā)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藍。底足粘砂較常見。碗的底部多跳刀痕。民窯器多、官窯器少,除了康雍乾的有年款器物甚少。
哥窯是歷史上的宮庭窯,是北宋朝宮庭制瓷工藝中的稀世珍品,明代文獻中記載的宋代五大名窯 之一。它與汝、官、定、鈞窯齊名,是為宮廷燒造御器的官窯。其產(chǎn)品歷來珍貴,明代宣德時,宮廷藏品目錄《宣德鼎彝譜》即有“內(nèi)庫所藏柴、汝、官、哥、定”的記載,清代乾隆皇帝更將哥窯瓷器視為珍品?,F(xiàn)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哥窯器,均為歷代宮廷舊藏,加上其他流散于海內(nèi)外的傳世品,約計也只有300件左右。
哥窯的特征是釉質(zhì)凝厚如同堆脂,色澤有粉青、灰青、油灰、月白、灰黃、深淺米黃等多種,釉間均開裂有不同角度的冰裂狀紋片,色淺黃者如金絲,色黑者宛若鐵線,兩者相互交錯如織,故名“金絲、鐵線”。釉中蘊含的氣泡密集,顯微鏡下如同聚沫串珠,凝膩的釉面則光澤瑩潤,油滑如酥。器口沿多尖銳窄小,故厚釉難以留存而顯現(xiàn)胎骨黑色,此一現(xiàn)象傳統(tǒng)上稱為“紫口”。
許多瓷器在燒制過程中,為了追求工藝一般都不允許有太多的釉面的開裂紋片,但哥窯卻將“開片”的美發(fā)揮到了。置之于顯微鏡下,可見瓷釉中蘊含的氣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膩的釉面間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狀網(wǎng)紋,其網(wǎng)紋之色淺黃者宛若金絲。根據(jù)《瓷器史記》記載,此開片為珍貴,因為大小差距不大,而且仿佛成為畫卷,整體構(gòu)圖飽滿,線條勾勒清新,層次豐富,美得動人心魄,看上去自然而然讓人感受到寧靜、端詳、舒適。用手觸摸的話,則完全感受不到開片的痕跡,其千姿百態(tài)的自然開片所煥發(fā)出的神奇異彩,令人嘆為觀止,近乎夢幻般似的,美到。
北宋早期,龍泉窯的產(chǎn)品以淡青釉瓷器為主,在裝飾技法上多使用“劃花”手法,支燒工藝采用墊圈泥點支燒,與同時期的越窯非常相似,器型也帶有強烈的越窯風格,從器物的外表來判斷,二者很難區(qū)分。此后開始出現(xiàn)一些特的器型,如夾層碗、五管瓶、龍虎瓶等,在裝飾技法上多使用篦劃紋填充紋飾。在施釉技法上,仍使用傳統(tǒng)的石灰釉,施釉較薄,釉色以青黃色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