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秋吃月餅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俗,且制作技巧越來越高。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介紹道:“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松柔膩,迥異尋?!薄1本┑脑嘛瀯t以前門致美齋所制為。遍觀全國,已形成京、津、蘇、廣、潮五種風味系列,且圍繞中秋拜月、賞月還產(chǎn)生了許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狀元”:把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在一起,大的放在下面,為“狀元”;中等的放在中間,為“榜眼”;小的在上面,為“探花”。而后全家人擲骰子,誰的數(shù)碼多,即為狀元,吃大塊;依次為榜眼、探花,游戲取樂。

明代起有大量關于月餅的記載,這時的月餅已是圓形,而且只在中秋節(jié)吃,是明代起民間盛行的中秋節(jié)祭月時的主要供品?!兜劬┚拔锫浴吩唬骸鞍嗽率寮涝?,其祭果餅必圓?!薄凹以O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

中國農(nóng)歷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飲食習俗。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贊美月餅,從中可知宋時的月餅已內(nèi)有酥油和糖作餡了。到了元代,相傳人們曾利用饋贈月餅的機會,在月餅中夾帶字條,約定八月十五夜,同時行動,殺死趕走蒙古“韃子”。到了明代,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更加普遍。明·沈榜《宛署雜記》載:“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br>

《酌中志》說:“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如有剩月餅,乃整收于干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分用之,曰團圓餅也。”經(jīng)過元明兩代,中秋節(jié)吃月餅、饋贈月餅風俗日盛,且月餅有了“團圓”的象征義。
-/gbacce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