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色漿的性能要求是著色力強,容易分散于涂料中,并能耐光、耐堿,用于涂料中涂膜在一定時間內不會消色或明顯的褪色。常見的有酞菁藍色漿、酞菁綠色漿、甲苯胺紅色漿、氧化鐵紅色漿、氧化鐵黃色漿、耐曬黃色漿和氧化鐵黑色漿等均具有能滿足這些使用要求的性能。
在繪畫和印刷領域中,色漿通常用于調色,可以與其他顏料混合使用,調節(jié)顏色的明度、飽和度和色調等。色漿的使用方便、效果顯著,是眾多藝術家和制造商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色漿的著色強度(著色力) 對于水性色漿的比較,著色強度是一個重要指標,它反映色漿的色濃度、展色性能及顏料分散體絮凝情況。數(shù)據(jù)是按顏色以達到國際標準深度(ISD)的 1/25 所需顏料漿的份數(shù) 來衡量,數(shù)值越小,著色力越高。數(shù)值代表需要色漿的克數(shù)加入白色基礎漆中:乳膠漆中— 白色基礎漆鈦白含量為 25% (1/25ST)
色漿涂層與其說是在保護和裝飾那些我們工作生活的場所、日常使用的產品,不如說是在讓我們更加輕松愉悅地享受舒適而的生活。水性色漿遠遠不止刷一面彩色的墻那么簡單,它的應用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精彩,充滿神奇。
水性色漿的應用: 顏色的產生是人類的視覺感官和大腦識別相互作用的結果,在這個一加一不等于二的“化學反應”中,所生成的產物成了人類生活中美麗的“玩笑”。試想一下,可能早在史萬年前的某個時刻,我們人類的祖先,一個不小心踩碎了本可以作為食物的漿果,從漿果中迸發(fā)出的色彩,了我們祖先的視覺,開啟了某種歡愉的,在短暫的默哀后(為損失了食物)我們的祖先看著對方身上那鮮艷的色彩,相互開懷大笑起來。從那時期,人類便開始在各種地方涂抹著這些色彩,巖洞,壁畫,陶器,木漆甚至自己的身上。人類一邊完善著色彩的形狀,一邊尋找著更多更新更美的色彩,時至今日人類的眼睛已經能辨別30萬種以上的色彩了——這可能也算是一種進化吧!不符合達爾文適者生存的進化,一切只是為了一種美的進化。
色漿的結構性能: 水性色漿的耐化學介質性主要是耐酸、耐堿性,即耐化學遷移性。該性能基本上取決于顏料本身,在戶外用色漿中考慮這一因素。一般水性涂料也是要求耐酸耐堿,不要求耐有機溶劑和其它化學品。 耐酸性、耐堿性: 依據(jù)DIN16524 標準,將色漿烘干(105℃)分別置于 1% 的硫酸和2.5% 的氫氧化鈉溶液中24小時后取出、洗滌來測定其耐酸、耐堿性。根據(jù)滲色和顏色的變化,依據(jù)5級標準來評定,達到5級表明耐酸、耐堿性,1級表明耐酸、耐堿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