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件中的竹、木、牙、角雕、硯臺、紫砂壺、琺瑯器等,主要興盛于明代中期以后,清乾隆時期各種雜件工藝品的工藝制作達到了頂峰。明清時期的硬木家具及瓷器工藝紋飾,與竹木牙角玉雕、鼻煙壺、紫砂壺、硯臺上的雕琢工藝有很多相似之處。俗話說,一專多能,一通百通,明清時期很多雕刻家,既會雕玉器,也會雕竹器、牙器、角器、木器。凡懂得鑒定明清時期的彩瓷紋飾、家具紋飾、玉雕工藝者,多少也懂得竹木牙角玉雕、鼻煙壺、紫砂壺、銅墨盒上的雕琢工藝。
在雜項類的收藏中,不同的小類別受市場追捧的程度是不一樣的。從價格上看,雜項收藏更多注重的是藏品的材質或者質地。單就材質來說,雜項中相對而言比較受追捧的是陶瓷和玉器。因為陶瓷自古以來就是受人青睞的一個類別,其很多,文化內涵豐富。因此在雜項中,陶瓷制的文房清供,大家都比較喜愛。
文房清供除了安徽比較多以外,還有北京和上海。北京、天津和上海的各大博物館里收藏的文房清供很多,而民間傳承有序的則不多見。鼻煙壺以京津地區(qū)為核心的北方地區(qū)比較常見,南方則較少。琺瑯器也多集中在京、津、滬、粵及揚州地區(qū);而金銀器則在少數民族地區(qū)較為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