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色雖屬于紅釉范疇,但嚴(yán)格說是在具有蛋白石般光澤的青色釉面上,雜以紅色、紫紅色,或深、或淺、或呈斑塊狀、或是放射狀,并非通體紅色。但是鈞紅的燒制成功,仍是一個十分了不起的成就,它對后來陶瓷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并為元、明、清高 溫顏色釉瓷器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也使鈞瓷成為歷代傳世珍寶。曾有人用“夕陽紫翠忽成嵐”來形容鈞瓷變幻莫測的美,也有人說:即使對陶瓷器毫無興趣的美術(shù)愛好者,如果看見鈞紅,也會忽然變成了陶瓷愛好者。至今當(dāng)?shù)孛耖g還流傳著“鈞和玉比,鈞比玉美”、“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產(chǎn)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說法。
在色調(diào)上與郎窯紅那種有如牛血一般濃艷的紅色正好相反,它是一種濃淡相間的淺紅色,素雅清淡,柔和悅目,因紅釉中多帶有綠色苔點,頗似紅豇豆的顏色,故得此名(圖四八)。此種釉色本是燒制過程中的變化所致,然而綠色斑點在渾然一體的紅釉中,卻也別具情起。它們有的在勻凈的粉紅色中泛出深紅的斑點,有的則在淺紅色中現(xiàn)出綠斑,頗有“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清人洪亮吉詩)的奇觀。豇豆紅的釉色有上、下、高、低之分,釉色通體一色,潔凈無瑕者名為“大紅袍”或“正紅”;而含有深淺不一的綠色斑點,就是“豇豆紅”,還有人稱之為“美人醉”;色調(diào)再淺些的被稱為“娃娃臉”或“桃花泛”,它雖不如深者美艷,但也有幽雅妖嫩之態(tài);再次者色調(diào)或者更淺,或有晦暗渾濁,就名為“乳鼠皮”或“榆樹皮”。一種紅釉竟有如此變幻莫測的色調(diào),稱得上千古之奇了。
觀察釉面特征?:老瓷器的釉光滋潤,胎質(zhì)非常瓷糯,而新的瓷器胎比較生硬。老紅釉瓷器的釉面可能會有制作痕跡,如拉胚成胎時留下的橘皮圈,而新瓷器則表面細(xì)膩光滑,沒有這種紋路?
?檢查制作痕跡?:老瓷器有桔皮紋,而新的沒有。老紅釉瓷器屬拉胚成胎,表面有一圈橘皮圈,新釉瓷器屬漿胎制作,表面細(xì)膩光滑,沒有這種紋路?
?觀察底部狀態(tài)?:把紅釉瓷翻過來,觀察其底新舊程度。老紅釉瓷底部有用過摩擦的痕跡,釉底會有損傷劃痕,而新瓷則沒有或用醬油燒色做成舊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