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guān)燒麥記載的史料《樸事通》(元代高麗出版的漢語教科書)上就有提及“元大都出售素酸餡稍麥”。該書關(guān)于“稍麥”的注說是以麥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麥亦做賣。又云:“皮薄肉實切碎肉,當頂撮細似線梢系,故曰稍麥?!薄耙悦孀髌ぃ匀鉃轲W當頂做花蕊,方言謂之燒賣?!比绻堰@里“稍麥”的制法和今天的燒賣作一番比較,可知兩者是同一樣東西。
干蒸燒賣制作的關(guān)鍵在于皮薄,要做出這樣的皮質(zhì),需要選用糯米粉和面粉的比例恰當,攪拌均勻并適量加水,制成有一定稠度的面糊。面糊蒸熟后,可以蘸了提前調(diào)好的醬料,然后包裹在肉餡上,再上屜蒸熟即可。面糊在蒸制的過程中,會逐漸變硬并粘結(jié)在肉餡上,形成了薄而有彈性的皮質(zhì)。
廣東被譽為“美食之都”,擁有著豐富多樣的小吃文化。干蒸燒賣作為廣東傳統(tǒng)小吃的代表之一,不僅展現(xiàn)了廣東特的烹飪技巧和精細的制作工藝,更代表著廣東人熱愛生活、追求美食的品味品質(zhì)。
早期的北方燒賣,以麥面做皮,以肉為餡,蒸熟以后,燒賣的褶邊像麥穗一樣,所以古人稱之為「燒麥」。到后來南傳,人們將「麥」的音譯與「賣」混淆,久而久之,便有了燒賣的叫法。
“啖”在廣東話中是享受的意思,由此可見,喝早茶在廣東人的心目中是一種愉快的消遣,在這個層面上來說與其他娛樂活動并無二致。而談及揚州,泰州地區(qū)的早茶,不僅在吃,更在于那份柔柔的情。
在廣州,早茶也是一種藝術(shù)。點心的制作過程,無論是蒸、煎、炸,還是煮、烘、烤,都要求廚師的技藝和特的創(chuàng)意。每一款點心,都是廣州人對美食的特詮釋。
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