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功先生的畫《秋山》——畫中遠山微云掩映,樓閣隱現(xiàn),恍若不可企及的仙境,與這仙境相對應的是建在水邊的荒野村居、自橫的小舟。披麻皴和淡墨的點染,使畫中自有一種清靜的意韻。而溫潤的設色,又使這清靜中多了種關懷人世的態(tài)度,從而使畫家曠達、自然的胸懷盡寓其中 。
啟功詩書畫成就斐然,并曾榮獲“中國書法藝術終身成就獎”,但書畫卻非主業(yè)。其主業(yè)文史,一生教授古典文學、漢語,研究古代文學、史學、經(jīng)學、語言文字學、禪學,著有《漢語現(xiàn)象論叢》、《詩文聲律論稿》、《古代字體論稿》等。他熟知清史,曾經(jīng)7年點校《清史稿》;20世紀50年代注釋《紅樓夢》。
啟功(1912—2005),字元白、也作元伯,北京市人,滿族,愛新覺羅氏,是清世宗(雍正)的第五子和親王弘晝的第八代孫,屬正藍旗。中國當代教育家、古典文獻學家、書畫家、文物鑒定家、紅學家、詩人,國學大師、當代學者、畫家和書法家,“啟體”創(chuàng)始人。
啟體是由國學大師啟功先生的一種書法。啟體字的形成是在1938年-1957年,啟功先生在輔仁大學國文系和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任教期間,經(jīng)過全身心鉆研,達到很高的藝術造詣。
書法和書畫不同的兩個概念。書法是指毛筆字書寫的方法,主要講執(zhí)筆、用筆、點畫、結構、分布(行次、章法)等方法。如執(zhí)筆要指實掌虛,五指齊力;用筆要中鋒鋪毫;點畫要圓滿周到;結構要橫直相安,意思呼應;分布要錯綜變化,疏密得直,全章貫氣等等。主要是講寫漢字的方法,如李慎言的《書法概論》一類的書。進一步說,就是書寫漢字的文章詩句使之成為藝術作品的方法。而法書是指有一定書法藝術成就的作品,與名畫是對稱的。常見的書法藝術作品的字體有六:楷書、行書、草書、燕書、隸書和篆書。這六體只要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可供臨摹取法的,都可以稱之為“法書”。書法與法書雖說是兩字的顛倒,其含意的廣狹卻有所不同,一個屬于理論,一個屬于實踐,且兩者又是相輔相成的。
鑒別古書畫采用物物對比,主要在于對實物的目鑒,即憑視覺觀察并識別某一類作品的藝術表現(xiàn)的特征,畫和字的時代風格和書畫家的個人風格。但是目鑒有一個先決條件,即:一人或一時代的作品見得較多,有實物可比,才能達到目的,否則是無能為力的。因此常常還需要結合文獻資料考訂一番,以補“目鑒”的不足。某一畫家傳世作品較多,能作充分的對比時,目鑒的確能夠解決問題,明清人的作品傳世較多,有比的條件,不考訂也沒有什么關系,當目鑒無所依傍,比較的條件不充分時,考訂也可能起主導作用。但是考訂要靠目鑒來判別哪些書畫是“依樣畫葫蘆”的摹、臨本,還是沒有依傍的憑空的偽造本。在這一基礎上才能進一步加以考訂和探索,達到比較全面的理解和認識,否則考訂也無濟于事。所以考訂次于目鑒。實際上,目鑒與考訂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加?,大半要翻檢文獻。但不要忘記,文獻本身也會有錯誤,謹防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