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的造型豐富多彩,一般可以分為生活用具、模型、人物、動物四大類,而其中尤以動物居多,這個可能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guān)。在中國古代馬是人們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戰(zhàn)場上需要馬,農(nóng)民耕田需要馬,交通運輸也需要馬,所以唐三彩出土的馬比較多。其次就是駱駝也比較多,這可能和當時中外貿(mào)易有關(guān),駱駝是長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之一,且絲綢之路沿途需要駱駝作為交通工具。所以說,匠人們把它反映在工藝品上。而人物一般以宮廷侍女比較多,這個反映的就是當時的宮廷生活了。
唐三彩器物形體圓潤、飽滿,與唐代藝術(shù)的豐滿、健美、闊碩的特征是一致的。三彩人物和動物的比例適度,形態(tài)自然,線條流暢,生動活潑。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發(fā)達,怒目圓睜,劍拔弩張;女俑則高髻廣袖,亭亭立玉,悠然嫻雅,十分豐滿。動物以馬和駱駝為多。
唐三彩器物類別,如生活用品,主要有瓶、壺、罐、缽、杯、盤、盂、燭臺、硯、枕等;模型有亭臺樓榭、仿木箱柜、住房、倉庫、廁所、牛車、馬車等;俑類有各種人物與動物,如貴婦、達官、男女侍、武士、天王、胡人及馬、駱駝、豬、羊、雞、狗等。
唐三彩的生產(chǎn)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它吸取了中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shù)的特點。唐三彩制作工藝復(fù)雜,以經(jīng)過精細加工的高嶺土作為坯體,用含銅、鐵、鈷、錳、金等礦物作為釉料的著色劑,并在釉中加入適量的煉鉛熔渣和鉛灰作為助劑。先將素坯入窯焙燒,陶坯燒成后,再上釉彩,再次入窯燒至800℃左右而成。由于鉛釉的流動性強,在燒制的過程中釉面向四周擴散流淌,各色釉互相浸潤交融,形成自然而又斑駁絢麗的色彩,是一種具有中國特風格的傳統(tǒng)工藝品。
不同時代、不同地區(qū)、不同窯口出品的陶瓷制品都有各自不同的風格特色,例如所采用的原料、火候、造型、紋飾、手法等。這些都可以從一些書上找到詳細的說明。即使用現(xiàn)代技術(shù)高仿的贗品,只要仔細觀察比對,還是會發(fā)現(xiàn)贗品是無法做到完全一致的模仿。
俗話說“翹皮紋”或“芝麻釉”,看起來像是一些大小一致、透明、輕盈的小片。片紋兩側(cè)釉面微翹,很少分離,故片紋無雜質(zhì)浸沒現(xiàn)象。但是,如果三色兵馬俑表面嚴重去釉,片狀圖案就會分離。然而,仿制品一般尺寸較大,粒徑較長。它們非常不穩(wěn)定,而且它們之間存在差異。到目前為止,偽造者還沒能復(fù)制出與一樣的“翹皮紋”來。因此,有無“翹皮紋”,這是鑒定唐三彩的好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