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銀行只賣金條,不提供回收服務或者在某段時間停止回收業(yè)務。金條的價格在金價的基礎上還附加了營業(yè)稅和加工費,回收時這些費用會損失掉,另外購買金條是要留好收據,作為回收時變現的憑證。不過即便如此,入手的黃金也不易過多。既然實物黃金不適合投資,怎么投資黃金比較好呢?
雖然黃金處于狀態(tài),但是不適合,此時有被套牢的風險。相比購買黃金首飾,黃金項目更值得投資。無論是大媽還是其他投資者都要拓寬投資思路,不能只盯著實物黃金。
不管黃金價格是不是已經到了低點,都可以投資黃金,因為投資是一種買進,賣出的行為,可以是長期持有,也可以短期操作。雖然看起來金價時買入為保險,但是金價也在不斷變化,越是此時抱有僥幸心理買入,越是有可能被套牢。
年輕人買黃金首飾,都在買些啥?
如今,黃金首飾的選擇繁多,不論是形狀款式、設計風格,還是品牌故事,都讓黃金首飾折射出更吸睛(金)的“金光”。面對滿目琳瑯的金飾,年輕人更偏愛什么呢?
就年輕人對于品牌的選擇而言,我們發(fā)現“經典恒久遠”的本土品牌,是這屆年輕人的。
依據小紅書上近90天關于貴重首飾的相關詞條來看,大家充滿了對諸多金飾品牌的討論熱情。其中,傳統(tǒng)黃金品牌周大福的熱度占據優(yōu)勢,與排名第二的愛馬仕拉開了5倍之多的距離。從商品具體的設計元素和風格來看,不難發(fā)現人們青睞的黃金飾品有三個明顯的共性:
小巧
人們選擇的吊墜、轉運珠和戒指款式都是外觀小巧的足金飾品,在價格相對友好的同時,這些小巧的金飾和印象里又粗又大、展示財富的金飾不同,低調不浮夸的尺寸,非常適合日常的佩戴。
因為貴金屬的特性,讓年輕人對黃金首飾多了“保值”的預期。這份預期一定程度上有據可依:相比許多貴重商品“離店即半價”的折價,黃金首飾的確是一個“不容易掉價”的選項。但要是真的是為了投資,金條是更直接的選擇。只是硬邦邦的金條,似乎又缺了些什么。
“大黃魚”指十兩一根的大金條。過去民國是規(guī)定按舊制1斤16兩,1兩是500克。500/16=31.25克,“大黃魚”金條折合今天的重量就是312.5克黃金。
本來“大黃魚”是通行的規(guī)格,富有家庭通常會存幾根金條作為壓箱底錢。但后來金貴銀賤,普通百姓也紛紛想買黃金,而“大黃魚”顯然太貴了,一般老百姓買不起。所以金店就鑄造了1兩一根的小金條(合今天的31.25克),俗稱“小黃魚”,當時中產家庭一般玩這個。按照現在400多一克的金價,這也得一萬三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