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筍對溫度的適應性很強,既耐寒,又耐熱,從亞寒帶至亞熱帶均能栽培。但適于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的溫帶栽培。在高寒地帶,氣溫-33℃,凍土層厚度達1米時,仍可安全越冬,產量雖低,但質量較好。蘆筍種子的發(fā)芽始溫為5℃,適溫為25~30℃,30℃,發(fā)芽率、發(fā)芽勢明顯下降。用種子繁殖可連續(xù)生長10年以上。冬季寒冷地區(qū)地上部枯萎,根狀莖和肉質根進入休眠期越冬;冬季溫暖地區(qū),休眠期不明顯。
蘆筍每年萌生新莖2~3次或更多。一般以春季萌生的嫩莖供食用,其生長依靠根中年貯藏的養(yǎng)分供應。嫩莖的生長與產量的形成,與年成莖數(shù)和枝葉的繁茂程度成正相關。隨植株年齡增長,發(fā)生的嫩莖數(shù)和產量逐年增多。隨著根狀莖不斷發(fā)枝,株叢發(fā)育趨向衰敗,地上莖日益細小,嫩莖產量和質量也逐漸下降。一般定植后的4~10年為盛產期。 [2]
蘆筍適于富含有機質的砂壤土,在土壤疏松、土層深厚、保肥保水、透氣性良好的肥沃土壤上,生長良好。蘆筍能耐輕度鹽堿,但土壤含鹽量超過0.2%時,植株發(fā)育受到明顯影響,吸收根萎縮,莖葉細弱,逐漸枯死。蘆筍對土壤酸堿度的適應性較強,凡pH為5.5~7.8之間的土壤均可栽培;而以pH6~6.7為適宜。 [2]
種子繁殖
便于調運,繁殖系數(shù)大,長勢強,產量高,壽命長。生產上多采用此法繁殖。種子繁殖有直播和育苗之分。
大苗又稱一年苗。一般苗齡長達5個月,在高寒區(qū)無霜期短,則需一年。其優(yōu)點是便于苗期管理、茬口安排,可以深植,以后長出的地上莖粗大,而莖數(shù)較少,不易倒伏,栽植初年的枝葉覆蓋度大,雜草少。但起苗和定植都很費力費工,且傷根重,易感土壤病害;根株生長發(fā)育慢,成園遲,初年產量和總產量均較低。不過在年生育期短的寒冷地區(qū),可縮短大田株叢養(yǎng)成期,在干旱區(qū)定植成活率高。因此,寒冷地方及年降水量少的地區(qū),仍用此法育苗。一般大苗所需的有效積溫界限為2500~3000℃,在此范圍內相應的株高為70~100厘米,肉質根12~30條,根株重20~60克。
苗地應適于蘆筍根系發(fā)育,利于苗株生長,同時容易起苗、分苗。一般以土質疏松,富含有機質,地下水位低,排水好,保水力較強,呈微酸性,pH5.8~6.7的土壤為宜。不要選黏性土地育苗,否則株間肉質根相互黏合,起苗、分苗費工,并會導致嚴重傷根。
要選擇無立枯病和紫紋羽病等病菌的土壤。以免苗期攜帶這兩種病害造成蔓延。因此,凡有這兩種病的土地,如果園、桑園、胡蘿卜、棉花、苧麻等地均不宜作育苗地,更不宜與蘆筍連作。
蘆筍苗生長極慢,而株行距大,易滋生雜草。因此,要選擇雜草少的土地,尤其不能有多年生雜草。
蘆筍播種育苗時期應根據(jù)種子發(fā)芽對溫度條件的要求,苗株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及各地生態(tài)條件、育苗栽培方法的不同而定。
小苗應在定植前60~80天播種。在無霜害的前提下,小苗定植愈早,年內生育期愈長,根株發(fā)育愈健壯,積累貯藏養(yǎng)分愈多,翌年春季收獲的產量也愈高,并連續(xù)影響以后年份的產量。因此,小苗的理想播種育苗期應在終霜前或安全定植期前60~80天,行保護地播種育苗。若因茬口關系需推遲播種育苗,也應盡量安排在前茬拉秧早的茬口,以爭取早播早定植。否則,小苗栽植的性不僅不能充分發(fā)揮,且會因定植過遲,遇溫暖多雨天氣而造成病害重、缺株多;或遇高溫干旱天氣,定植成活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