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再進一步分別談一談時代風格和個人風格的問題。
我國書畫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幾千年來一直在變化著、發(fā)展著,它具有特的民族風格和鮮明的時代特色。
就書法來說,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秦代小篆、漢代隸書,書體各不相同,時代風格一望而知。唐代以來,書體齊備,即使同一書體,時代氣息也各不相同。
繪畫方面,先成熟的是人物畫,山水、花鳥畫要到五代才開始成熟起來。在題材內容上,五代以前,人物畫為主;元代以后,山水畫為主;宋代是山水、人物畫并盛時期。在表現技巧上,五代以前,色彩為主;元代以后,水墨為主;宋代是色彩、水墨交輝時期。
書畫藝術的時代風格屬于上層建筑,是社會經濟基礎的反映,它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生活習慣、物質條件等各方面有著密切的關系。
鑒”與“考”的作用
鑒定一件書畫,可以用“鑒”和“考”兩種方法?!拌b”就是比較,“考”就是考證。
要比較就得看實物,多參觀展覽;如限于條件,可多看看影印本。要有目的性去進行比較,真跡與真跡比,同時代作品之間相互比,比其同;真跡與偽品比,不同時代作品之間相互比,比其異。通過反復比較,逐步認出時代、個人的風格特征。
許多書畫鑒定家都在“鑒”字上用過苦功,口傳心授,留下不少好的經驗。有些經驗比較具體,容易捉摸。例如:書法大軸元朝很少,明朝才開始流行;團扇只見于宋元,到清晚期突然又流行起來;折扇開始于明成化、嘉靖年間,明末清初流行泥金折扇;裝裱的對聯出現于明末清初;明晚期題款中出現“仿某家”字樣;明末清初書畫上款位往往寫“盟兄”“老社長”“老年翁”,清乾隆以后才出現“仁兄大人”一類的稱呼,等等。這些具體經驗,一聽就懂,一用就靈。有些所謂宋朝岳飛、朱熹的對聯,明朝早期王紱的書畫折扇,不看實物,便知其偽,就是靠的這種具體經驗。
除了“鑒”以外,有時為了辨真?zhèn)?,還得借助于書畫家傳記、書畫著錄、有關詩文、歷史知識、衣冠制度等作必要的考證。我曾先后見過兩本一模一樣的明朝徐渭寫的《金剛經冊》,署款:“萬歷二年歲在癸酉夏六月六日弟子文長徐渭奉母命沐手敬書。”稍加考證,漏洞百出。萬歷二年干支是“甲戌”,不是“癸酉”;徐渭十四歲時嫡母卒,四十八歲時生母卒,萬歷二年徐渭已五十二歲,嫡母、生母早已去世,豈有再“奉母命沐手敬書”的道理。當然,也有可能徐渭遵照嫡母或生母在世時囑咐而寫,但根據時代風格、個人風格以及印章、紙質等來判斷,這兩本字冊肯定是偽品,或即是紹興本地區(qū)的假貨——“紹片”。又見清朝初年畫家蕭云從山水冊,自題作于康熙戊午,而蕭云從死于清朝康熙十二年,戊午是康熙十七年,絕不可能死后五年再爬起來作畫。書畫家的生卒年代,對于鑒定書畫真?zhèn)畏浅S杏茫⒁猓阂皇鞘穫鞯目煽啃?。就浙江歷代畫家而論,王冕、陳洪綬、金農、錢杜、費丹旭、任熊、任頤等,或生年,或卒年,不少史書記載有錯誤。二要考慮書畫家本人有寫錯干支的可能性。我們不能孤立地認為干支寫錯,書畫必偽,要善于用聯系的觀點,多方面進行審查,有了把握,再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