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面呈青白色,是元明兩代瓷器的共同點,只是青白程度各朝略有差異,明代官窯瓷器和民窯瓷器釉面一般都呈青灰色,官窯瓷器卻較民窯瓷器更加白潤肥厚,?;潭纫草^高。明代景德鎮(zhèn)瓷器品種按其制作工藝可分為:釉下彩,釉上彩,斗彩,五彩及單色釉,雜色釉等,此外,還有仿哥釉,仿龍泉釉,鐵紅釉等,其中還有一種釉稱之為雜色釉興盛于明代嘉靖時期。
清代康、雍、乾三代的景德鎮(zhèn)瓷業(yè)進入了制瓷歷史高峰,青花、五彩、三彩、郎窯紅、豇豆紅、琺瑯彩品種風(fēng)格別開生面;雍正的粉彩、斗彩、青花和高低溫顏色釉等,粉潤柔和,樸素清逸。顏色釉中霽紅、霽藍、醬色釉、黃釉等數(shù)量在當時都比較多,康熙時期豇豆紅、郎窯紅、胭脂紅、祭紅、灑藍、瓜皮綠、孔雀藍、豆青、金銀釉等等花色品種紛紛出現(xiàn),爭奇斗艷。琺瑯彩、粉彩也是這一時期勞動人民的重大發(fā)明。
瓷器紋飾都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不同的風(fēng)格特點,明代瓷器紋飾裝飾主要以繪畫為主,也有刻花、劃花、印花、鏤雕等方法,官窯瓷器的紋飾比較工整、細致,民窯器物的紋飾筆法瀟灑、自由奔放。明代所畫的人物比較挺拔,小孩兒頭比較肥大,不合比例。清代瓷器的紋飾較為復(fù)雜,追求工細纖巧,雖有驚人之作,但少創(chuàng)意而流于匠氣,在康熙后期的瓷畫風(fēng)格多受當時著名畫家“四王”的影響,裝飾內(nèi)容多為山水松石、古裝人物、神仙羅漢、仕女美婦等等。
明清瓷器各部分比例處理都比較好,看起來比例搭配和諧,仿品一般很難做到。如果外觀線條僵硬,處理草率,過度不自然,則基本可斷為仿品。從器型上鑒別古瓷器真?zhèn)?,好是拿被鑒別對象與某一歷史時期的典型器物相對照,仔細觀察口沿、耳、肩、腹以及圈足是否相符,從而得出鑒別依據(jù)。
古代的畫師都是終身制,他們從小開始繪瓷,手法非常嫻熟,線條流暢自然?,F(xiàn)代仿品瓷器大多整體構(gòu)圖不協(xié)調(diào),繪畫拘謹,線條滯澀,繪畫草率。對細節(jié)的處理不夠縝密,過度把握不好。
明清瓷器各代款式千差萬別,以款識特點來斷代和辨?zhèn)我簿拖喈斨匾C鞔善鞯目钭R形式一般以書寫為主,極少有刻印的。前人總結(jié)的明代瓷器款識規(guī)律是: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
清代共有帝皇十個,均有帝皇紀年款的瓷器傳世,他們依次是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清代的官窯瓷器和民窯瓷器的款識在題寫上是有一定的慣例的,因為了金彩、墨彩、琺瑯彩等題寫工藝,各種堂名款、花押款、吉語款層出不窮。
拍場內(nèi)火熱的競價氛圍再次證明了中國古代陶瓷藝術(shù),尤其是明清官窯瓷器,在收藏界的價值與持續(xù)不衰的熱度。
明洪武 青花云龍紋盤以109.25萬元拔得本專場頭籌。兩件封面拍品明空白期 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及“千里走單騎”雙典故題材大罐、明永樂 青花一束蓮紋盤分別以66.7萬元、60.95萬元成交。另一件同樣引人注目的拍品——清乾隆 青花折枝瑞果執(zhí)壺,以其雅致的色彩以及寓意深遠的圖案紋飾,深深吸引了藏家們的目光,終以82.8萬元的價格成交。
明洪武 釉里紅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
成交價: 8323萬人民幣
亮點: 釉里紅瓷器在元代中期發(fā)明,是景德鎮(zhèn)官窯的杰作。此瓶以纏枝牡丹紋為主要裝飾,典雅的造型和特的紋飾使其成為明代瓷器的經(jīng)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