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收集與預處理
分類原則:按重金屬種類(鉻渣、鎳渣等)、毒性等級(含氰廢渣單收集)、形態(tài)(固態(tài)、漿狀)分類,避免混合導致處理難度增加。
預處理步驟:
脫水:通過壓濾機將漿狀廢渣含水率從 80% 降至 40% 以下,減少運輸體積;
破碎:將塊狀廢渣破碎至粒徑 < 5mm,便于后續(xù)浸出或冶煉;
除雜:剔除廢渣中的塑料、木屑等雜質(zhì),提高金屬回收率。
非金屬化合物及雜質(zhì)
無機化合物:
硫酸鹽、氯化物(如硫酸鎳、氯化鋅)、氰化物(來源于氰化物鍍液,如氰化鍍銅、氰化鍍金)、磷酸鹽(磷化工藝殘留)等。
酸根離子(如硫酸根、硝酸根)及氫氧化物(如沉淀反應生成的 OH?)。
有機化合物:
電鍍添加劑(如有機胺、表面活性劑、光亮劑)、絡合劑(如 EDTA、酒石酸鹽,用于穩(wěn)定金屬離子)。
固體雜質(zhì):
工件表面預處理時殘留的油污、粉塵、金屬氧化物顆粒;電鍍過程中產(chǎn)生的陽極泥(如鉛陽極溶解后的殘渣)。
回收電解電鍍廢料通常包括以下幾步:
- 收集和分類:將不同類型的廢料分類存放,方便后續(xù)處理。
- 預處理:去除雜質(zhì),調(diào)整pH值等,為回收做準備。
- 提取金屬:通過化學方法、電解法等,將金屬元素從廢料中提取出來。
- 再利用:提取的金屬可以作為原料,重新投入到電鍍或其他工業(yè)生產(chǎn)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