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代陶瓷的款識來判別,款識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里,身的中部或口緣等部位,書寫上某某皇帝的年號,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樣,以表示年記。這種年款,有一部分是專為宮廷燒制的,叫“官窯”款;有一部分是民間燒制的,叫“民窯”款。除了記年款,還有殿名款(如體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這是康熙皇帝在圓明園居住過的)、齊名款、軒名款、贊譽款、吉祥款、陶工款、供養(yǎng)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樣款(如白兔、雙魚、折枝花朵等),等等。這些都稱為款識,是表示某個朝代生產(chǎn)的器物。
款識的識別,是古陶瓷鑒定中較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已知陶瓷上早的款識,應數(shù)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商、周青銅器上銘紋和徽號已經(jīng)盛行,但在陶器上有款的,可以肯定是在陜西咸陽出土的一件秦代陶器上的“王”字。前些時候,廣州中山五路發(fā)掘一處秦漢遺址,曾發(fā)現(xiàn)有帶“官”字的陶片;在三元里一個西漢初年墓中,也發(fā)現(xiàn)有“居室”款。
一次鑒寶中,一位老先生挺不留情面地拿來一個大將軍罐,往桌子上一擱,指著我鼻子說“坐那兒”,嚇我一跳。沒等我開口他就說:“你先別說話,這件東西的真假不重要,你得給我說出為什么。別兩個字,假的,就給我打發(fā)了?!蔽野堰@個罐子翻過來,對老先生說:“我給您提個問題,圈足,圈足里面檐口的位置磨損程度為什么和外面的磨損程度是一致的?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它能磨損這么一致?您能告訴我嗎?”老先生確實是一位前輩,拿過來說:“假的,不用說了?!?br />
什么是正常的使用痕跡,什么是人為的使用痕跡,在摸索中大家會慢慢了解。一看感悟了,沒有問題;再看迷惑了;再看推翻,不相信了,經(jīng)過幾個來回以后,就會總結(jié)出一個適合自己的區(qū)別痕跡的方法,這樣再鑒定才會有意義。
工藝痕跡應該說是非常復雜的,也非常難搞懂。元代以前老窯瓷器,里面基本上是不修胎的,自然拉出來的。在拉的過程中有一厘米左右的螺旋式拉坯痕跡,或深或淺,因器型、窯口、生產(chǎn)地域不同而定。
以前我總結(jié)了半天,認為凡是有這種拉坯痕跡都差不多。為什么得出這種結(jié)論?因為這么多年我到景德鎮(zhèn)去看,發(fā)現(xiàn)這種拉坯沒有人會了,不多見了,拉出來的效果和我說出來的這種現(xiàn)象有很大的區(qū)別。
道光(1821~1850),為清宣宗旻寧的年號。道光朝瓷器生產(chǎn)不如乾隆、嘉慶朝,質(zhì)地與釉色及紋飾均無法與乾嘉相比。官窯款識品種更是,多為“大清道光年制”篆書款,款識排列以六字三行無邊飾和一行橫書為常見。書寫材料有青花、礬紅、紫彩等。有書款,刻款,也有描金款識。字書寫流暢。民窯款識見有“大清道光年制”篆款和“道光年制”篆款。外圍單框,或無邊飾??钭R書寫不工,字跡潦草,其車有些字不可辨認。
咸豐(1851~1861),為清文宗奕寧的年號。咸豐一朝為清王朝衰落的關(guān)鍵年代,內(nèi)憂外患不斷,太平天國使清王朝無法顧及瓷器生產(chǎn),后太平軍浮梁縣,導致了御窯廠毀壞,造成官窯無法生產(chǎn)。傳世咸豐官窯極為少見,民窯也多半不寫款識。目前所見咸豐官窯年款多為楷書款?!按笄逑特S年制”六字青花楷書款為成豐年款多見。或雙行或三行排列,也有一行橫書。書寫材料有青花、礬紅彩。有書款、刻款、捕金,款外均不加邊飾。民窯紀年款有六字和四字篆款,外或有雙框,或無邊飾,書寫潦草,難以辨認。年號紀年款有“咸豐壬子秋月面壁作”等。
光緒(1875~1908),為清德宗載湉的年號,光緒朝歷時34年,瓷器燒造量,質(zhì)量在晚清中為佳。其中光緒大婚,慈禧六十和七壽等均有大規(guī)模的稍早。官窯年款以“大清光緒年制”為常見,或二行,或三行,或一行橫書等。清書寫材料有青花、紅彩、紫彩、金彩等。有書款也有暗刻款識。 “光緒年制”四字款較六字款少見,款外無邊框,此時篆款更為少見,字書寫工整。民窯款識以六字楷款多見,書寫有工整和草率。工整的可媲美官窯,草率的極為隨意。四字篆書款如同印章,篆法不合理,有些字無法辨認。另還有“光緒年造”、‘‘光緒年制”,“光緒八年”等。
同治(1862~1874),為清穆宗載淳的年號。成豐朝御窯廠被毀后,于同冶五年恢復了御窯廠的燒造。因戰(zhàn)亂工匠逃亡,有技術(shù)的工匠流失嚴重,所燒瓷器質(zhì)量粗糙不堪。官窯款識以“大清同治年制”和“同治年制”楷書款為多。款字書寫較為規(guī)范,款外均不加邊飾。書寫材料有青花、礬紅和金彩,有書款和刻款等。民窯款識有六字和四字篆款,或書或亥于器底,字草率,不易辨認。
宣統(tǒng)(1909~1911),為清代后一個皇帝溥儀的年號。宣統(tǒng)官窯款識以“大清宣統(tǒng)年制”六字楷款多見,有青花、紅彩、紫彩、墨彩等。有書款和刻款,書寫規(guī)范工整。民窯款識為六字楷體,書寫不工。
1、火石紅:是指古瓷露胎處,顯示紅色,也有黃紅色,紫紅色,灰紅色等.個別火石紅嚴重者,也可從胎上爬上釉面一、二毫米。又分出窯時便有的,稱“窯成火石紅”;出窯后逐漸形成的,稱“后天火石紅”。2、破泡:是指釉面的氣泡,因年久風化,硅膠化,經(jīng)清洗,摩擦而產(chǎn)生的破裂,一般看到的是釉面上層的破泡,釉面損傷太嚴重時,才見到中下層破泡;宋瓷上,會有此現(xiàn)象,難仿。如在破泡里找到臭干黑或黃水斑,就可判定為古瓷了。3、水流痕:是指古瓷在封閉的空間,長達數(shù),其四周的物體揮發(fā)的水汽聚集流淌的痕跡,有動感。一般為深黃色,很難洗凈。仿者,易洗。與土藏氣丶土臟氣有別。水流痕,也是鑒定為古瓷的一個重要的證據(jù),并且用容易肉眼鑒別出。4、水銀沁:古瓷長久接觸水銀,會粘合,極難洗凈。水銀沁,也就是指陶瓷上沾有了金屬汞。
蟹爪紋:較多的出現(xiàn)在汝瓷上,是釉面開裂,裂縫上串有多個小氣泡,后又被污染成黑色,故形象地稱蟹爪紋。難仿。這也是判定古瓷的一個重要特征。32、地釉變色:不被人們理解,但卻是一條重要的古瓷鑒定依據(jù)。瓷為無機物,會變色,解釋不通,但存在。青花瓷地釉,一般是白色向鴨蛋青色過渡。鴨蛋青色,封閉一年,色轉(zhuǎn)白;開封三天,色轉(zhuǎn)綠。出現(xiàn)地釉變色現(xiàn)象的,其釉里都會找到一些﹑成藍色點狀的礦物料,無仿者。33、蘇麻離青會變色:凡是含蘇麻離青的青花,都會變色。長期封閉轉(zhuǎn)淡轉(zhuǎn)白,日照越長色越深越艷。如有一對古瓷,一比試便明。蘇麻離青,存世已很少。
泡黃漿:宋官,哥瓷,在清水中泡上一天,清水會產(chǎn)生黃色的,較混濁的感覺,如黃釉官﹑黃釉哥﹑遼黃釉﹑更顯。疑是金絲與黃釉中的鐵氯化合物被水解。沒見有仿。35、脫粉:是指陶瓷表面,因長年風化,經(jīng)清洗,撫摸有粉狀物脫落。難仿。比脫粉風化輕微些的是發(fā)粉,發(fā)粉一般只出現(xiàn)在高古瓷上,清代的五彩粉彩,則只是發(fā)矇。36、脫釉:是指釉面老化,一洗即成小片狀脫落。難仿,非人力所為。因其脫釉的斷裂處,常出現(xiàn)嶄新的斷口,易被人們誤讀。
翹翅:指釉面開裂,收縮,邊緣向外翹起,如鳥翅.古陶瓷特征,常出現(xiàn)唐以前的陶瓷上。難仿。38、開芒片:指出水后,釉面重新開裂,裂片翹起,手撫如觸芒。個把月后,又自行關(guān)閉,如平面。復置水中數(shù)年,再拿出,又會開芒片。以臨汝瓷,冰瓷為。39、活芒片:開芒片后,片隙里進了臟物,則謂死芒片,不會再開閉?;蠲⑵歉蓛舻?再經(jīng)水泡,可重新開閉的。40、探底:砂紙磨底足,探知胎色﹑胎質(zhì)﹑老化﹑火工等情況。
急干片:古瓷出水后,沒有慢慢涼干,便遭風吹日曬,不該開片的瓷器,也會開片,但因是同時急干片,故片紋色彩一致。收縮縫小,以區(qū)別其它開片形式。有仿,但太不象。42、魚籽紋,形如魚籽的裂片,片較小,間隙大,色黑,古瓷特征,難仿。43、龜裂紋:如龜殼的裂片,大片。古瓷龜裂紋片縫大,色黑。以汝瓷為顯著??p色是窯后形成的。千年前形成的必有管狀片縫跡象。目前仿出,也無人知曉這一特征。無著作論及。近面世后出的,多無色,與現(xiàn)代仿品差別不大。44、脫衣傷:瓷器長期受腐,釉面全部脫光。脫衣傷,常有發(fā)粉和脫釉等特征伴隨,容易鑒定。
陳酸斑:長期受酸的有機物浸染,而形成的斑,斑痕深入胎骨,坑洼明顯,坑洼邊緣有銳角。而仿品的酸咬斑,是急拿,有模糊感.并只是表面。46、陽光斑:老黃色,微紅。是經(jīng)十年以上,長期定位在野外陽光下,日照形成的斑。其斑點可透瓷面。內(nèi)外一致.破碎觀胎,胎色也被曬成紅黃的斑色。47、針狀芒硝:出土瓷,不洗不動,陰干,一月后,會生成針狀芒硝,唐之前陶瓷為顯。48、烘酒香:酒器,水濕之,文火烘之,土香氣中可聞辯到酒香,陶器為。49、寶光:五前的古瓷,若沒經(jīng)日曬,水燙,火烤,或悶熱天,或大霧天,可見古瓷四周散發(fā)白光,大而圓,區(qū)別于朦朧光。發(fā)光大時,隔布,隔紙,都可見。因其神奇,故前輩稱為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