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飾和器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并且紋飾也經(jīng)歷了從簡到繁、從單一顏色到絢麗多彩的過程。
一種紋飾就可以代表一個時代,比如說提到元代先想到的一定是青花,每一種紋飾也要有出現(xiàn)、成長、發(fā)展的過程,我們從紋飾的內(nèi)容分析解讀瓷器信息。紋飾包括圖案和文字,文字也是鑒定的重要依據(jù)哦~
手感盡管很重要,具有一定的準(zhǔn)確性、可靠性和性,但由于其具有必然的模糊性、差異性和含混性,不可量化、復(fù)制和對照,因而也往往作為觀感目鑒的必要補(bǔ)充性的輔助手段來使用,很難當(dāng)一面、一錘定音。
瓷器也像瓜果一樣,由于燒成溫度不同而有生熟之分。燒成溫度低,在1150度以下,則其聲若瓦,為生;燒成溫度稍高,在1200度左右,則其聲類硬木,為半生;燒成溫度再高,在1260度左右,則其聲如石,略有回聲,為半熟;燒成溫度若在1320以上,則其聲像金,回聲悠長,余韻悠然,為熟。
瓷器的品種窯口不同、歷史年代不同、保存環(huán)境不同、脫玻程度不同,都會導(dǎo)致瓷器釉面粗細(xì)感方面的差異和不同。
古代民窯的瓷器,往往簡易、粗糙、率意,其粗細(xì)感為粗糙;古代官窯瓷器,盡管技藝水平和用工選料方面為歷代之,但終究逃脫不掉歷史自然衰變的法則,所以其手感并不如近現(xiàn)代的新瓷那樣精細(xì),反而略顯粗糙。
陶瓷難鑒定也容易鑒定。如今,這種說法又變了:陶瓷難看了,書畫容易鑒定。因為書畫家每個人的風(fēng)格比較單一,雖然有模仿,但還是局限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內(nèi)。陶瓷涉及到窯口眾多,每個時代的東西很多,真假難以辨認(rèn),因此很多人對陶瓷鑒定感覺如霧里看花一樣。
如何鑒賞中國古陶瓷?本期編輯特別邀請首都博物館研究員、陶瓷鑒定王春城為廣大藏友指點迷津。王老師坦言,他就講一種方法,其核心問題就兩個字:自然。經(jīng)實踐檢驗,鑒賞中國古陶瓷要從瓷器痕跡上來分析。